1921 年到 2015 年,党员称呼的变迁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同志称呼,本是党内纯净风气的象征,然而当下,在党内部分地方,它出现了走样状况,此现象着实值得予以关注。
早期党内 “同志” 风尚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党纲作出规定,符合条件者经介绍就能成为党员,党内不论性别、国籍,成员之间都可互称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内文件、信件以及反映党内生活的影视作品中,互称“同志”成了一种习惯,而且这种风气很盛行,体现出党员之间平等团结的氛围。
称呼转变的端倪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内对毛泽东等领导人怀有敬重之情,党内文件里出现了称呼职务的现象。1965年,《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发布。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布。这两份文件都已明确规定,党内同志应互称同志。可是,称呼职务的情况依然会出现。
不当称呼的乱象
部分人把市场经济中用于称呼企业老板或高层的词汇,例如“老板”“老总”,运用到党内。还有人将一些社会称呼,比如“老大”“老爷子”等,引入党内。这些不当称呼破坏了党内平等的氛围,影响了党内的政治生态。
“同志” 称呼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外人士可以称同志吗,中央着重指出,良好政治生态对作风建设意义重大,对从严治党意义重大。党内相互称呼为同志,这是政治生态良好的一项重要标志,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规矩。它能增强党员的平等观念,它能提升党员的权利意识,进而营造出党内的民主风气。
风气未形成的原因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等级观念,产生了官本位思想,产生了权力崇拜意识等,这些观念、思想和意识在党内称呼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部分党员没有认识到称呼问题的重要意义,这使得互称同志的风气未能真正得以形成。
推行 “同志” 称呼的措施
要转变观念,借助党内教育让党员放下心理束缚,在党内政治生活场合规范称呼,用“同志”交流,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认识,先从自身做起,带动党内形成互称同志的良好氛围。
党内互称同志属于一项优良传统,对于这一传统,你认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推广力度?期待大家积极对本文作出评论,为本文点赞党外人士可以称同志吗,同时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