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1 日晚!这场大河东流演出为何令 120 余人如此震撼?

7月21日晚,在省陇剧院的百姓戏曲剧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演出,为正在兰州开展学术研究的肃州中学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这部名为《大河东流》的陇剧,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以至于能够深深吸引年轻学子们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省陇剧院为研学师生举办《大河东流》专场演出__省陇剧院为研学师生举办《大河东流》专场演出

演绎抗战故事

《大河东流》系国家艺术基金和甘肃省艺术基金在2024年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故事背景置于20世纪30年代兰州抗战时期,着重刻画了黄河筏客子这一特殊群体。刘、王两家族的几代人,从曾经的恩怨纠葛转变为携手合作,共同投身于运送抗战物资的艰苦历程中,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自2024年5月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各地成功演出超过50场。今年六月,该剧成功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吸引了众多观众,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了该剧,观众人数高达百万。

特色地域符号

剧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山铁桥、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等地域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了牛肉面、灰豆子、手抓羊肉等特色饮食文化。陇剧“嘛簧”独特的“一唱众帮”唱法,将“羊皮筏子赛军舰”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甘肃的地方风情,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独特的时代。

家国情怀共鸣

省陇剧院为研学师生举办《大河东流》专场演出_省陇剧院为研学师生举办《大河东流》专场演出_

观众们见证了朱槐花、刘金城等角色经历的命运起伏,从中深切感受到了黄河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强烈家国情怀。在“祭河神”这一环节,演员们随着激昂的太平鼓节奏翩翩起舞,这不仅展现了他们对母亲河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彰显了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精神,令观众们为之动容。

学生观演感悟

王新翰同学表示,在舞台上初次见到羊皮筏子的故事,课本里的黄河文化变得鲜活且具体。这次演出巧妙地结合了甘肃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其感染力远胜于课堂上的讲述,让他深切体会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也纷纷表达了对演出的喜爱,认为它非常贴近人心。

契合旅游热点

《大河东流》起源于甘肃,成为该省夏季旅游的一大亮点。其中,“羊皮筏子”活动备受瞩目。旅游旺季期间,众多游客,包括省内外人士,纷纷涌向黄河兰州段,享受乘坐羊皮筏子的乐趣。这项活动与剧目演出相互促进,共同彰显了甘肃独特的文化魅力。

院团责任担当

_省陇剧院为研学师生举办《大河东流》专场演出_省陇剧院为研学师生举办《大河东流》专场演出

省陇剧院的全体演职人员正投身于“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剧目录制工作中,并且,他们对针对研学师生群体的演出活动同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面对重重挑战,他们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组织排练,力求确保演出的卓越品质。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国有文艺团体在服务社会、传播艺术方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次活动不仅增添了研学交流的文化深度,亦增强了年轻群体对甘肃传统文化的认知。您是否对省陇剧院未来能举办更多面向学生的演出活动抱有期待?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