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三十年!上海这对革命情侣的爱情,为何令记者如此动容?
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解放日报组建了“抗战•上海寻迹”报道团队,他们分头行动,深入上海,寻找抗战的历史痕迹。他们的探访行程,揭示了一则历经烽火、令人动容的爱情。
寻访抗战现场
报道团队重返昔日战场,对老战士及其后人进行了访问。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历史逐渐浮现,上海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宛如一幅幅生动画卷逐渐展开。记者们每到一地,都悉心聆听他们的讲述,详尽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力求重现那段既残酷又辉煌的历史时期。
战地爱情萌芽
成君宜在上海与徐志远相识,两人在党的地下工作中坠入爱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因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而携手同行。尽管外界环境艰苦,但他们的爱情在战火纷飞中悄然生根发芽。他们相互扶持,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这份爱情在地下工作的掩护下,逐渐渗透进彼此的心灵深处。
奔赴革命之约
1944年伊始,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始购置枪械部件,成君宜便委托他人将一封密信转交给徐志远,信中表达了她希望徐志远能够前往四明山共同作战的愿望。徐志远在接到信件后,心中涌动着暖意,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前往四明山的决定。不过,那时上海以及浙东广大区域已被敌军占领,前往四明山的路途充满了挑战。经过一番曲折,徐志远终于在1944年2月下旬成功抵达了抗日根据地。
噩耗突如其来
徐志远所面临的却是成君宜英勇牺牲的悲痛消息。自1943年4月梁弄地区获得解放,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得以初步构建,成君宜在激烈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年仅23岁。在那场战斗中,新四军共有98名战士英勇牺牲,成君宜也永远地长眠于那片土地。今日,站在成君宜的墓碑前,仍可远眺昔日的战场遗迹,仿佛能够重现当年那场激战的一幕幕。
坚守革命岗位
徐志远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之情难以言表,然而鉴于根据地医护人员极度匮乏,她毅然决然选择留在四明山,投身军医行列。她随浙东游击纵队南征北战,运用自己的医术为战士们疗伤止痛,为革命事业持续奉献力量。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但她将这份情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缅怀革命先烈
成君宜牺牲数年后,徐志远屡次重返四明山进行探访。他找到了负责掩埋烈士遗体的民兵队长,并获得了与成君宜的合影。他出资为成君宜修建了墓碑,同时,自己的墓碑也建在了成君宜墓的旁边。时至今日,村民们每逢佳节都会前往墓地进行扫墓和祭奠。
在这段历史画卷中,爱情与革命交织成一幅动人的图景。它是否也触动过你的心弦?他们的故事是否曾让你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