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主持人亮相北京曲艺创演周?这场活动还有多少惊喜
7月21日至23日,"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盛大启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在这三天里,几近消失的曲艺种类重返舞台,而且,科技与曲艺的结合展现出新的生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热情关注。
多元曲种原创
本次演出活动采取了委托创作及广泛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对12部原创作品进行了精心策划与呈现。这些作品包含了奉调大鼓、滑稽大鼓、梅花大鼓等多种曲艺风格。它们不仅体现了传统曲艺的独有魅力,还巧妙地融入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
抢救濒危曲种
活动主要专注于对即将消失的曲艺种类进行挖掘与维护。例如,“拆唱八角鼓”这一相声的原始形式经历了重新编排,并且推出了新作品《大观园2077》。该作品沿袭了第一代相声表演者张三禄的艺术精神,从当代视角对传统进行了创新诠释,为相声历史研究贡献了生动的实例。
跨界混搭尝试
《飘YOUNG“京”行曲》这首融合了多种元素的京东说唱作品,颠覆了常规观念。它以“京东”音乐为核心,巧妙地吸纳了相声、小曲、快板以及摇滚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说唱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北漂族们的日常生活。该作品坚守了曲艺诵说的本质内涵,其内容紧密关联当下生活,在表现形式上成功实现了不同风格的交融,语言风格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喜爱。
创作采风成果
2024年,北京市文联携手北京曲协,联合组织了一批曲艺家前往新发地进行创作采风活动。这些艺术家们不仅展开了创作实践,而且多次深入当地搜集丰富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对口快板《露润新发地》作为采风活动的关键成果之一,于本次活动中进行了首场公开演出。该演出生动呈现了新发地的独特魅力以及充满活力的景象。
文学改编力作
本次创演周中,将文学作品改编为鼓曲作品成为显著特色。滑稽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等曲艺形式,均源自《春游陶然亭》、《永不落幕“龙须沟”》及《一座钢炉和它的城》等知名作品。这些曲艺表演生动展现了北京的时代发展轨迹。
科技赋能舞台
全息仓AI技术打造了裸眼3D的主持画面,李伟建与王丽云的形象在观众面前生动逼真,宛如近在咫尺,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人形机器人不仅与观众进行交谈,还加入了节目表演,这种创新举措为曲艺舞台带来了新颖的表现手法,使传统艺术在智能时代重获新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