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万里之外未参战的阿根廷,缘何被冠纳粹恶名?关系究竟怎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阿根廷在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中作出的立场选择显得格外细腻。尽管官方宣称秉持中立立场,然而实际上却与纳粹德国维持着秘密的联络。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政治斗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中立”表象下的暗通款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阿根廷官方声明其保持中立。然而,受历史因素影响,它与纳粹德国间存在隐蔽且紧密的联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阿根廷政府坚信德国将赢得胜利并控制欧洲,因此,他们坚信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战争时期,位于阿根廷的德国企业,在阿根廷政府的支持下,将所获利润转移给了阿根廷境内的纳粹间谍机构,这些资金被用于其行动开支。
迫于压力的宣战
在战争局势的发展过程中,阿根廷承受了来自外部的压力。鉴于担心被西半球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孤立,阿根廷直到1945年3月底,也就是纳粹德国投降的前一个月,才象征性地向德国和日本宣战。在此之前,美国与阿根廷在建立泛美同盟的问题上存在显著分歧,阿根廷拒绝向德国宣战,这一立场使得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进展缓慢。
经济利益的考量
在经济领域,阿根廷与纳粹德国的联系难以割舍。若切断这一联系,阿根廷将失去西欧市场的全力支持,同时,“补偿马克”的账面价值也将随之化为乌有。在纳粹德国横扫欧洲、连战连胜的时期,阿根廷出于经济考量,维持与德国的交往,这一决策使其在利用美国“租借法案”等外部援助方面未能获得显著利益。
英美在阿的利益博弈
英国在阿根廷拥有显著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于美国在美洲地区的扩张态势表现出担忧,担心自身利益可能遭受损害。历史上,英国曾为推动美国参与拉丁美洲事务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旦美国的影响力扩展至合恩角,英国在拉美的众多利益可能面临丧失的威胁。鉴于此,英国不希望阿根廷全面倾向于泛美主义。
纳粹的拉拢与诱惑
纳粹德国对阿美在泛美同盟内部存在的意见分歧予以关注,并主动寻求阿根廷方面的支持。德国方面承诺,战争结束后,欧洲市场将向其盟友开放。这一承诺对阿根廷,一个以欧洲市场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当时,阿根廷的政府高层普遍认为轴心国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最终控制欧洲。此外,部分资产阶级与德国企业在贸易及金融方面关系密切,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对纳粹德国表示支持。
局势变化带来的恐慌
阿根廷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尚未中断,这一情况使得巴西在美国的助力下在南美洲迅速崭露头角,区域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转变。面对这一变化,阿根廷政府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们担忧本国在拉丁美洲的领导地位可能受到冲击。与此同时,阿根廷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内民众对美国的反感情绪持续升温。
在全球形势纷繁复杂之际,鉴于阿根廷所遭遇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纷争,是否尚有其他更为恰当的立场供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