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逝世后,这位苏联过渡性人物是谁?为何仅两年就黯然下台

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最高领导职位由何人接棒?普遍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是继任者。不过,在此过程中,有一位过渡性人物——马林科夫。他曾经一度攀升至权力顶峰,然而,仅仅两年之后,便被迫卸任,并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

早年经历

图片

1902年1月,马林科夫在沙俄奥伦堡地区降生。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紧接着内战随之而来。在此期间,年轻的马林科夫投身军旅生涯,虽然没有亲自参与战斗,但他担任了负责文案的政工工作。此后,他在莫斯科的一所高等技术学校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坚定地站在斯大林路线一边,并积极与“托洛茨基分子”进行斗争。马林科夫凭借其出色的政治洞察力,以及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成功赢得了卡冈诺维奇的赏识。

获斯大林信任

得益于卡冈诺维奇的推荐,马林科夫得以加入斯大林的团队,并很快赢得了信任。1934年,他成功晋升为联共(布)中央组织部的部长。尽管苏联政局动荡不安,多位显赫人物接连失势,他却始终稳固地位,并利用个人优势不断攀升。在大清洗运动期间,他积极参与,并与贝利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逐步攀升

图片

1946年3月,马林科夫被提升为苏共政治局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随后,他被斯大林派往外地,但在贝利亚的协助下,他成功回到了莫斯科。到了1952年,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马林科夫受斯大林委托发表了中央工作报告,由此他进入了核心领导层。

登顶权力

1953年,斯大林离世,马林科夫继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在中央主席团,马林科夫位列第一,贝利亚等紧随其后。尽管新领导层表面和谐,但内部矛盾明显。同年6月,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联手,成功罢免贝利亚的二号位置,这一事件显著提升了赫鲁晓夫的地位。

地位动摇

赫鲁晓夫对当前局势持有不满态度,其批评主要针对马林科夫。1954年,他重新审查了“列宁格勒事件”,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马林科夫的声誉。到了1955年2月,马林科夫的职位发生了变化,他失去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被降职为电力部长及部长会议副主席。

图片

黯然落幕

1957年,马林科夫遭遇重大挫折,被委以水电站站长的职务,不久后,其党籍亦被剥夺。至1988年1月,这位曾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的人物,最终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马林科夫的政治生涯波澜迭起,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思考。针对他遭遇挫败的核心因素,社会各界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同时也不妨为这篇文章点个赞或进行转发!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