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习俗知多少?送大暑船竟藏着这么多渔民的祈愿
浙江省台州市的沿海地带,一项源远流长的送大暑船习俗正逐渐重获生机。自2021年开始,这一传统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仪式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祈福活动,而是转变成为一场全民共同参与的欢乐庆典。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它如此独特的吸引力?接下来的内容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历史溯源
浙江台州地区传承着历史悠久的送行习俗——大暑船。自清同治年间开始,葭沚地区频受疫病困扰。为了祈求安康,当地渔民仿照三桅帆船的微型模型制作了大暑船,并在船上装载祭品,驶向椒江口外,以此仪式象征性地送走“五圣”,以保平安。据《椒江续志》记载,早在清代,椒江海门东门岭上便已设立五圣庙,渔民们每年都会举行这一仪式。专家的研究表明,这一传统与古代中原地区的傩仪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清晰地展现了信仰习俗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变迁轨迹。
传承人物
李佩青,年届八旬二岁,居住在椒江葭沚街道星光村,身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大暑船”项目的关键传承人。多年来,他一直承担着该活动的组织重任。每当农历四月到来之际,他便召集超过十名村民,共同商讨并着手准备大暑船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保障这一传统习俗的传承,他不遗余力。
造船长卷
大暑船在建造过程中主要采用毛竹和木材作为原料,其尺寸相较于传统三桅帆船有所缩小,符合传统比例。该船的制造时间通常在一个月半左右。截至六月底,船体的构建工作已全部完成。李佩青表示,大暑船的制造严格遵循了既定的标准,其设计风格、尺寸以及选用的材料等方面与往年保持了一致性。
活动流程
大暑船的告别仪式内容丰富,庆祝活动持续三个月以上,涵盖了从大暑船的制作到小暑迎圣仪式的举办,再到宴席的安排以及大暑日当天的送圣仪式等多个环节。今年的小暑迎圣仪式定于7月7日进行,而“请酒”环节则安排在7月17日,届时预计将有数以万计的民众汇聚一堂,共同参与这一告别仪式。
现场盛景
大暑标志着气温的顶峰,当正午的阳光高悬,历史悠久的“送大暑船”活动便拉开了序幕。随后,舞龙、抬阁、踩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依次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以及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欢声笑语中,人们纷纷向神灵祈求“送暑平安”,整个场景显得格外壮观。
教育传承
自大暑船活动正式启幕,李佩青便陷入了持续不断的繁忙状态。仪式落下帷幕之后,他仍旧关注着其他工作。值得高兴的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小学以及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都安排了学生来参观大暑船。这一举措旨在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同时亲身体验手工制作,通过这样的活动,为这一传统习俗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活力。
请问您对“送大暑船”这一传统习俗中,哪个环节最为关注?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个人见解。同时,您还可以为这篇文章点赞及转发,以便让更多人认识到并传承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